“深感恰逢其時,必須鼓足干勁!”
“遼寧一定會掀起新一輪創新熱潮!”
……
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繪就的美好畫卷,激發了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遼寧全面振興、全方位振興的熱情。“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,建成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,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,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遼寧落地轉化,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幅增加,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……”面對“十四五”時期的發展目標,大家精神振奮、歡欣鼓舞,紛紛表示要乘勢而上,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突破,讓科技創新這個“關鍵變量”,成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從長期來看,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。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,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,將通過系列創新舉措,為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。面向構建新發展格局需求,調整優化教育結構、學科專業結構、人才培養結構,加強創新型、應用型、技能型人才培養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,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,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。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,打造區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。進一步完善遼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,深化產教融合,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。推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地落實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,加強關鍵學科建設,加快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,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。堅持開放辦教育,加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,培育出更多創新人才。
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使命,責任重大。省科技廳副廳長郝明表示,科技創新,關鍵要改善創新生態。今后將主動順變、求變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加快研究制定《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》,將制度創新成果固化為地方性法規。支持企業涵養技術創新能力,通過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需求提出機制,由“企業出題,能者破題”的“揭榜掛帥”式項目凝練機制等創新舉措,推動企業在技術創新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。同時,省科技廳將進一步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,以企業為主體,推動重點領域項目、基地、人才、資金一體化配置。創新激勵政策和利益分配機制,完善科技投入和產出績效評估機制,建立以創新能力、質量、實效、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。“我們有信心、有決心,通過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,讓遼寧的創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勢!”
作為科研攻關的“國家隊”,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科研工作者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間,沈陽分院將依托遼寧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,充分發揮中科院優勢科研力量,加快推進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、潔凈能源研究院、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、金屬材料創新研究院、大連光源等區域重大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。繼續探索科教融合創新模式,推動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、機器人學院及中國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建設,為區域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。努力爭取大科學裝置布局,積極推動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,為遼寧轉換動力,加快升級,實現全面振興、全方位振興貢獻力量。
東北大學干部教師表示,將立足“東北振興靠東北技術,東大技術支撐遼寧振興”的區位優勢,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,積極對接省內企業,通過政策激勵、財政鼓勵等方式,推動學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省內落地轉化,化解省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。目前,學校建立了“全流程管理、全鏈條覆蓋、全要素支撐”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,打造了“321”轉化模式。制定《服務遼沈發展及東北振興行動計劃》。堅定實施“人才強校”戰略和“引育并舉”策略,結合不同學科方向,精準引進人才,兩年來,共引進各類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和優秀學術骨干200余人,其中超過60%的人員來自海外或東部高水平大學及科研機構,實現高水平人才快速增長與回流,有力推動了學校“雙一流”建設,滿足了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。
“在技術研發過程中,我們期待得到相關高校和院所的智力支持。”沈陽美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永茂對記者說,“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,創新是生命線。這次全會,遼寧提出未來將要以企業為主體在創新驅動上取得新突破,這一點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。今后,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,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盡一份力。遼寧科技創新資源豐富,目前我們已與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,希望能夠更加深入、廣泛地交流對接。”
全會為遼寧振興發展把脈定向,提出的創新目標催人奮進。朝陽佛瑞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瑞林表示,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,公司成立8年來不斷跨域發展皆源于技術創新。目前,公司已擁有30多項自主研發獨立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,連續三屆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。今年公司還完成了與國企的合資合作,共同致力于打造亞洲最大包裝產業園基地,建設中國膜產業基地、中國膜檢測中心、中國膜交易平臺,有計劃、有步驟地發展高性能膜材料與產業,為實現亞洲第一大高性能新材料制造商不懈努力,為遼寧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。